讲座2             语感和表情朗读
               
作者:徐 工

  学英语的人群中,往往有少数人模仿力强,语音准确,因此特别喜欢说、喜欢读。一篇新课文读了几遍就会背诵。学过的语言在相似的情境中就能脱口而出,灵活运用。听力和写作,他们也没感到特别难。总之,学英语的兴趣强,后劲足。我们通常说这种人语感好。

  语感这个词似乎是指某种天生的语言才能,也许吧。但我认为主要是模仿语音联想语意这两种习惯。每个正常人从儿时起都具有这样的习惯,你看婴儿学母语,成绩都不相上下。而学外语就不同了,各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人继续保持了儿时的习惯。而大多数人在掌握了母语以后,儿时的习惯就逐渐退化了。前者往往是持续不断地受到家长、老师和环境的影响,才得以保持儿时习惯的。而后者,在学习外语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唤醒他们儿时的习惯。

  在启蒙阶段,如果英语老师发音标准,并能把英汉之间相似音素的细微区别清晰地示范、生动地讲解给学生听,那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模仿兴趣,并逐渐养成模仿语音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自己的模仿力很强,常有人夸奖他的语音标准,就会产生自信,就会热爱朗读,并进而全面爱上英语。

  所谓联想语意,就是有意或无意地把语言语意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语言和语意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人们就能自由地表达、及时地听懂,快速的背诵。这就是好的语感。评书演员的语感好,他能把整本的故事书说出来而不出错,并且伴随着丰富的表情和各种肢体语言。我们知道他当然不是逐字逐句地把整本书背记下来,他脑海中记忆的只是故事的情节、情景,如同活动的电影画面。当他说书的时候,他只是把脑海中的电影转换成语言而已。而语感好的观众们,又可以把他的语言在脑海中转换成电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感主要是训练而得的技能,与熟悉和熟练的程度密切相关。当我们觉得某人的语感好时,我们可以肯定,他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也许他自己没有刻意练习,只是养成了联想语意的习惯,随时都在练习。

  婴幼儿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母语的。语言和语意自然紧密结合,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在学校中,教师也要尽量地创造幼儿学母语似的语言情景,例如大量利用图片、动画等等。但是,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有抽象语言材料的限制,决定了图片和动画的局限性。我认为,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脑海中已经有了大量的生活画面和以母语为工具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醒和要求他们,在读英语的时候,主动地去联想每个词、每句话意思,具体的事物就联想其画面,抽象的事物就借助母语。如果不提醒、不要求学生联想语意,他们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古文、学外语都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有一种强制性的使学生去联想的好办法。 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和说的时候,必须带上表情和动作,像评书演员表演一样。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学生在表演朗读的时候,必然要在脑子里反应每句话的意思,否则,他的表情、动作和语调就与每句话的意思对不上号。这种表演似的朗读,就叫做表情朗读(expressive reading)。长期练习表情朗读,就能养成联想语意的习惯,培养好语感。(表情朗读示范见播音5、6、7、8)

  表情朗读的训练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是指,先要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等外部形式,以此来促动内心反应每句话的意思,让脑海中出现情景画面。从内到外是指,内心想着每句话的意思,脑海里有了情景画面,就能更好地把握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等外部形式。练习的初期,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可能是生硬笨拙的。初学者总是顾此失彼,忙乱不堪。但只要坚持下去,不断改进,最后就能达到“内外合一”,甚至是“只想内,不觉外”的境界,再也不需考虑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注意力都在语意上。(艺术的高级阶段都是这样:器乐大师演奏时,注意力不在技法,而在乐曲的感情上。陆游说:功夫在诗外。)练习的文章越多,语感就越好,再练习新的话题就更快更容易,到后来,连你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的口才和记忆力居然这么好。

  欢迎评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