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房四宝

古人把这四样工具中的优等品: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它们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品。

(一)笔
   
笔,作为书写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种,但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笔专指毛笔。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柔软而富有弹性,结构非常简章,但它的特殊功能,使它成为传播汉字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且使汉字书法在艺苑中独放异彩。

    
毛笔,有其久远的历史。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发展到殷商时代,以至战国时代,出现了功能完整的毛笔,而后就逐渐完善起来。
    
茂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毛笔的种类,如果按其性能来区分.大致可分为三类:柔毫、硬毫、兼毫。
柔毫,是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而显得柔软的动物毛为原料制版的。一般为羊毛、鸡毛等,越是柔软而弹性又好的毛越是上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羊毫、它的特点是毫端柔软、容易着墨,笔毫便于展开。柔豪中,最大的叫楂笔”(又称抓笔),其次为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再就是常用的各类毛笔。
    
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弱,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作而成,如:山兔毛、黄鼠狼毛、山马毛等,因毛不同而名称有异,紫色兔毛制成的称为紫毫,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称狼毫,鼠须制成的称鼠毫等。硬毫的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于显露。
    
兼毫,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定比例配制而成。它是一种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间的中性笔,其特点是软硬适中,刚柔相济。如,以三成兔毛和七成羊毛配制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还有狼羊毫紫狼毫鸡狼毫等。
毛笔如果按笔锋长短来分,有短锋、长锋。
短锋——所书点画易浑厚粗壮,但提按的幅度小,少灵动之气。
长锋——所书点画,线条富有弹性,提按幅度大,节奏感强。
毛笔如果按笔型大小和用途来区分,大致可分为大毫笔、中毫笔、小毫笔(或称大楷笔、中揩笔、小揩笔)
    
毛笔,按制作的技艺论,又分为湘笔湖笔两大流派,它们的主要区别在扎毫方法上。
    
湘笔——生产基地是湖南长沙由此而得名。湘笔的扎毫方法为不分层的混扎.以兼毫著称。
    
湖笔——发源于浙江省吴兴县的善琏镇。吴兴县旧称湖州,因而得名。在制作工艺上,湖笔为分层匀扎,以羊毫、狼毫、紫毫各品纯毫驰名,特别是以纯净的羊毫最负盛名。湖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徽墨、宣纸、端砚旧称为:文房四宝
    
选择毛笔时,按照尖、齐、圆、健的基本要求,择优而用。据《湖州府志》记载:凡笔之佳者,以尖、齐、圆、健四字全备为上。所谓,是指当毛笔的笔毫聚合时,锋颖尖锐,端如针状;,是指修削整齐,笔毫发开后,将端部挤扁,则可见内外笔毫长短一律,排列平齐,无长短参差现象,,是指丰满圆润.笔毫聚拢时,周身圆壮饱满,腰处无凹凸,不扁不瘦;,是指毛笔劲健有力,或铺开,或收拢都容易恢复原状,经久耐用不变形。
    
毛笔的使用与保养,只有得法才能延长其寿命。须注意的是:使用新笔时,先用冷水或温水将笔锋自然发开,洗去胶质,不宜用很热的水,也不可用手强行发开,以免损伤锋毫。舔墨要顺着笔毫,使笔锋均匀含墨。毛笔用过后要及时洗净整理成圆锥形,悬挂起来,使笔形不变。毛笔长期存放要防虫蛀,可在笔盒里放樟脑球,并经常检查。

 

(二)墨
   
墨是用来书写或绘画的黑色颜料。我国使用墨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甲骨文中我们就发现了墨书。正式的墨出现在西周时期,《述古书法纂》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
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先是用漆和木炭或石墨,后来人们用松烟代替石墨。自汉魏之后,制墨技术日臻发达,墨如黑漆,其色黝亮,其香不衰。此后,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制墨家。
    
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魏的书法家韦诞(字仲将),世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了唐代,奚超和奚廷圭父子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到了宋代又有著名的墨工张遇、潘衡、叶茂实等。
    
明代的制墨业多集中在皖南地区,形成两大派系、其中一派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程君房创造了漆烟制墨法,方于鲁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九玄三极墨。另一派以汪仲山、邵松之为代表,汪仲山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使墨除了实用外,还成了有高度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清代制墨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奄、胡开文四大家。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及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墨的种类颇多,名称繁杂,以制作原料为名的有油烟经、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松烟油烟两种。松烟制作历史悠久,油烟后来居上。
    
松烟墨是以松枝烧烟配制,乌黑而无亮光,胶轻质松,渗化力强。我国古代多用此墨作书画。松烟取材易,价格较油烟便宜。
    
油烟墨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猪油等)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特别是乌黑发光。因桐油烧烟成本高,烟细而重,价格较松烟贵。
    
墨以胶水为上,胶重则窒笔。质量上乘的墨分量重,胶轻烟细,乌黑而透紫光、上砚无声,磨过的端面平光如镜,无孔点。
    
使用墨锭时,在研墨方面应注意研墨的力量、墨身和磨行的方向、注水量三项内容。即研磨用力要均匀,轻移慢行;墨身与砚面保持垂直,磨行成圆形.或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注水宜少,随研随添,以浓度适宜为止。墨锭研完后,应擦干保存。如长期立在砚上或泡在墨汁中,会导致墨与砚粘连,而伤砚毁墨。
现在书画墨汁生产进步,市场上多有销售,取用方便。北京一得阁出品的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质地优良,墨汁细浓而有光泽,气味清香,耐水性强,适于拓裱.宜于书画。
    
如果使用瓶装墨汁,要注意在使用时轻轻摇动,使瓶内墨汁上下浓淡均匀。
    
不管使用墨锭或瓶装墨汁,均忌偏浓偏淡,太浓则容易滞笔,笔毫不能挥洒自如;太淡则容易漫漶,字无神采。

 

(三)纸

     纸是用植物类纤维质经过制浆、漂白、成型、燥干等多道工序制作成。在世界上我国最早发明造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人发明之一。
      
在纸发明之前,汉字被楔刻在甲骨上,铭铸在青铜器上,书写在竹简、木牍、帛绢上,但这些材料都比较笨重且不易书写,因而也不易流传。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产量还不大,质量有待提高,作为实用书写材料,尚不能代替竹帛。后来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造出了比较轻便且实用的纸,即蔡侯纸,为文化的传播和汉字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到了隋唐五代,中国的造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印度、尼泊尔。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麻类外,扩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竹类,产地和品种也日益增多。同时,由于加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品种纸。如唐代出现了用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拖胶矾等方法制成的熟纸,还有黄纸、加蜡黄纸(硬黄)、白蜡纸、粉蜡笺纸、洒金银纸、冷金纸等名贵品种以及著名的桃江小幅诗笺——薛涛笺(或称皖花笺),被文人骚客传诵一时。
     
元代以后,一直沿袭旧法,改进不大。到了清代,光绪十七年(公元1861),上海兴办了造纸局,改用机器制造,造纸工业进入新阶段。
     
纸的种类和名称很多。以它的性能分类有硬纸和软纸两种。硬纸.如硬黄纸道光纸油光纸等,其特点是纸质坚韧,透明度强,吸水性弱;软纸,如宣纸元书纸毛边纸等,其特点是纸质柔软,透明度弱,吸水性强。
     
有些纸是以制作原料命名的,如羊皮纸竹纸藤纸楮纸桑皮纸等。
     
有些纸是以产地命名的,如宣纸产于安徽宣城;剡纸产于浙江剡县即今嵊县西南一带;江东纸宋代产于徽州等地;蜀笺纸唐代产于四川一带。
     
有的纸是以制作者或使用者命名的.如蔡侯纸张永义纸左伯纸薛涛笺澄心堂纸等。
     
驰名中外的宣纸,因产在安徽宣城而得名。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北等地均生产这样的纸,统称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传说蔡伦的弟子孔丹发现檀树皮纤维白而细长,又耐腐,就用这种树皮做出了宣纸。安徽宣城、泾县一带盛产檀皮,且泉水清洁,四季长流,具有得天独厚的造纸条件。
     
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吸水性强,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不易变色或生虫腐烂,可以经久不坏,能保存几百年。常用的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三种。
     
生宣——这种宣纸能使笔墨变化莫测,这是其他纸所不能产生的效果。生宣又分厚薄两种,厚者称夹宣(两层纸)和三层夹宣;薄者称单宣(一层纸)
     
熟宣——生宣纸经过上矾后,就变成了熟宣,有的还经过涂色、洒金、洒云母、涂蜡等处理。熟宣又叫素宣矾宣
    
半生半熟宣——这种宣纸也叫煮垂宣,性质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兼两者之长。
     
宣纸从大小规格上来说,有三尺宣、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匹宣等。宣纸以制作者命名的,有汪六吉的六吉宣;以颜色花纹命名的有虎皮、珊瑚、云母、冰雪、冷金、泥金、玉版、蝉翼等。
     
纸在保存过程中,主要是防止受潮。否则纸被水浸,皱波不展,影响使用。

宣纸主要以青檀树皮和矮稻草为原料。檀皮决定纸的韧性和拉力,稻草决定纸的洁白与柔软。两种融合,使纸呈现一种独特的润墨性。
   
根据檀皮与稻草的不同比例,宣纸可分为:
   
棉料宣。主要以稻草为原料,檀批最多占领30%
   
绵连宣。檀皮占40%左右。
   
净皮宣。檀批占60%左右
   
特净宣。檀皮占80%左右。
 
一般来说,皮占的比例越高,纸的质量就越好。
   
按加工程序,宣纸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熟宣。
   
生宣。指出槽后未经进一步加工的宣纸。其特点是柔软,吸水性强,易化水,显墨性。宜于书画。前面讲到的棉料、绵连、净皮、特净几种,商店出售的,大体都是生宣。
   
熟宣。又称素宣或者矾宣。为生宣加矾蜡等原料浸蒸而成。其特点是质硬、吸水性差,不易化水,不走墨,不晕染。一般写小字或作工笔画。现在也有人用于硬笔书法。
   
半熟宣。乃生宣加矾未透者,有的又浸以各种植物液。性能介于生、熟宣之间,宜写篆、隶、楷一类行笔较慢的字。

(四)砚

砚是书写绘画时注水研墨、铺笔插墨的工具。砚一般是用不易磨损的便于蓄水的石质、陶质或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我国唐代以前砚的概念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并不是直接用手将墨在砚上磨,而是另需一块研石,将墨在砚上磨研至细。所以,砚的式样也不一样。汉代的砚,玉制的少见,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石砚用圆而扁、或长而方的石料磨制而成。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和龟形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瓷现,多为圆形,有蹄形的足,砚面无釉,以便磨墨。这种青瓷砚后来发展为多足,制作更为精美。
    
到了隋唐,砚的取材种类及形状更为多样化。石砚、陶砚多为箕形,后部有两足。陶瓷砚除三足圆形外,尚有多足的辟雍砚,圆拱如壁,四周有水槽可以盛水,取教化流行之意。唐代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据说,澄泥砚出于
山西绛州,它是取汾河里的泥,装入绢袋里,加以淘洗,用澄出来的细泥烧制而成。它具有细腻、光润、容易发墨的优点。唐代的石砚,已经开始讲究取材。广东高要县的端石、安徽婺县的歙石,已被用来制砚。
    
宋代普遍使用石砚,砚石多就地取材,形式多种多样。而澄泥砚的工艺也很发达。
    
明代的砚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另外,还有用木、用铁作砚的。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这些砚的制作,有逐渐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向。
     
清代制砚工艺更为发展,砚材的品种,雕制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潢,都有许多考究。但和明代一样,有些偏重美术而不问实用的倾向。
     
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要数端砚和歙砚两大品种。
     
端砚以产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得名,约在唐代武德年间(618-626)问世。其石出在肇庆东郊,于高要县东南,烂柯山西麓沿端溪水一带,其中石质最好的为水岩老坑。端现的特点一是不损笔毫,二是发墨,尤其后者是端溪水岩石的得天独厚之处。此外,端砚还有各种美丽的纹理,著名品种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撩、冰纹、石眼等。端砚的式样一开始不加雕琢,完全出于实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砚长方形或正方形,砚底作抄手式。自中唐到宋乃至明清,端砚的花色加工日益繁多。除了有多种现形样式外,还刻以山水、人物、鸟兽、花卉多种图饰,以砚石质细、雕刻加工作为品评端砚的四个方面。
     
品质稍亚于端砚的是歙砚,约出现在唐开元年间(713—741),产于江西婺源(古属歙州)。其石呈青灰色,质地较端石为嫩,发墨也逊于端石,较易干,著名品中有龙尾、罗纹、金星等。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现有着各种各样的称谓。这里仅介绍常见的几种。
     
砚台  砚台可以说是对砚的一种通称。唐朝司空图有诗: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砚池  有种凹形现称为砚池。砚池,也指砚端的蓄水池。
     
墨海  传说黄帝得一玉,琢为墨海,并到帝鸿氏之砚于其上。清朝翟颢《通俗编》讲: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砚山  依石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叫做砚山。明朝高谦谓: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砚田  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将砚台比作田地。
     
石友  过去的人都把书斋和客座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砚被称为石友。
      
瓦砚  亦称砚瓦,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此砖瓦改制为现。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即墨侯  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
    
万石君  宋朝苏拭作《万石君罗文传》,以他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助成文治,厥功茂焉万石君。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
    
选择砚或鉴别砚,要看石质是否细腻,发墨效果是否好。凡是石质密实,且能发墨,墨汁在砚中久贮不涸的即是好现。石质粗燥,太硬或太软的砚,都不适合研墨书写之用。
    
在砚的保管上要注意,一是墨要随用随研,研墨时用力均衡,以保持砚心平整;二是不用有硬杂质的墨研磨,以免损伤砚面;三是用后要洗净,以防宿墨于裂.损坏砚面。
     
文房四宝的历史、种类、制作,是一门传统工艺的专学。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它将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