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熬夜做数学      
       

     
梁永祺 2012年12月16日    
     
这个“熬夜”跟一般意义上的熬夜不一样,所以首先重新定义一下:就是睡眠时间远小于8小时,或者说是远小于那个基本能让你睡饱的时间。

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老板当着若干人的面表扬我,说我勤奋,他收到我的邮件经常是深夜三四点钟发的。其实我很想对他说:呵呵。。。其实我硕士那时基本没有熬夜(当然是上面那个定义),我只是那个时候习惯了三四点钟睡到明天的中午起床去吃饭而已,每天都睡够7,8小时。后来读博那几年不用上课,这个习惯还是一直延续着。这只是生活习惯跟大部分人有点时差而已,并不是额外勤奋,更没有熬夜。我仅仅是特别喜欢深夜是特别宁静的感觉,觉得那时候想问题很舒服。后来博士毕业了,开始要给学生上课需要按时间到教室,于是以前习惯性的时差基本上调回去了,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然而博士跟硕士的时候不一样的是,我还真有若干个晚上熬夜了。

读数学的自由在于时间可以基本由自己安排,这是比起生物、化学这些实验学科我更喜欢的一点。这几年积累下来,关于时间,我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对我自己好使。

做数学往往会有两个部分:1,念书念文章,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技巧;2,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证明一些东西。我读博士之前,本科和硕士基本都是停留在第一部分,其实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不会让我去熬夜,我自己比较喜欢睡觉。。。读博士开始,那就是两个部分都有,往往还会交错进行。真正刺激的是第二部分,也是真逼着我熬夜的原因,也是我喜欢科研的原因之一。有一点点象你要跑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你不能一开始就保持用尽你自己所能的速度跑,这样即使假设你有足够的耐力能一直匀速跑下去,但你不可能有力气偶尔遇到危险或者发现好东西的时候突然加速。你应该以一个不快不慢的速度跑着,留着力气,保证偶尔你有需要的时候有十分充足的体力去突然加速。也就是差不多这样,我平时看书看文章的时候,基本不会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满,总是留着不少休息的时候。这是为了有时候突然间脑袋一闪光来了想法,我能有有充足的体力加速快跑。我还记得读博士的时候,有某几个晚上有了新的想法,觉得似乎可以做出一点东西。然后就真的撒腿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跑了,顾不上睡觉,一个想法一个想法接着验证,每次找到bug就马上想办法弄过去。这种节奏特别刺激,根本是没办法停下来,手头的想法还没验证完就看到接着下来的几种可能性等待着验证,所以根本就顾不上睡觉,生怕睡醒了把脑袋里的想法忘记了。即使到该睡觉的点了,闭上眼睛躺在床上,脑袋还是飞快转着想问题,还不如起来继续。最后是累得眼睛发涩,倒头就睡着,然后第二天早上已清醒涌进脑袋的第一念头就是昨晚还没结束的证明,于是就一下子清醒了。所以有时候做数学真的特别需要体力,为了保证有这样的爆发力,我还真不敢在平时就用尽所有力气来念书念文章,总是留着点力气。我觉得做数学的人一定很多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那么一刻,你是不由自主的停不下来的,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走。这是平时念书做习题时不可能有的感觉。我想是因为你潜意识理清楚这样你正在探索的东西在这一刻世界上别人都不知道,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的动力。如果说你做了很久研究却还没有过这样的感觉,那只能是你并不热爱你正在研究的东西,你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或一个工作:例如只是为了毕业,而不是发自内心觉得这个问题有意思而去探索。这种突然加速的感觉十分刺激,如果最后的结果是你证出来了,那真是要心情舒畅好长一段时间。

所以,结论是,我一直不会主动去熬夜,只会被动的去熬夜,平时总是保持着自己比较舒服的速度跑着,不让自己累,给爆发准备好体力。

自从毕业找到工作以后,我就更加放松了。现在经常晚上饭后也不怎么想问题了,刻意避开可能的熬夜。把想问题、探索的时间尽量放在白天正儿八经的工作时间。的确这样偶尔的突然熬夜还是比较损害身体的,我还是更加希望我能保证自己的健康,才可能更长时间的做数学。我同意这句话:做科研的人的压力来源于自身。所以放松了有得也有失,如果我更努力想必能做出更多更好的结果。不过我觉得我的人生里不应该只有数学,还有很多别的精彩,当然数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大时间尺度来说,貌似我的大部分靠谱的想法都是我暑假出去旅行后,休息够了,开始想念数学了,然后一开学工作的几个月想到的,反而到了下学期五六月份的时候总觉得累,没想法,总想着要出去玩一圈了。所以这对于我还是挺凑效的。该休息时就去玩吧,休息够了,回来了安静了就有想法了。
 

我为什么写这?

因为今天下午从1点开始写文章无法自已地一下子写到7点多才停下来,发现已经饿得不成样子了。于是为了避免熬夜,饭后还是别做数学了,干点别的,于是把这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