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我们专业的定位
我也是找工作的过程中才意识到之前对自己的定位有问题,之前我一直觉得可以去做FPGA开发,但是目前我们开发FPGA的水平还是很弱的,如果拿这一点出去找工作很难脱颖而出,很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的FPGA开发工作找个硕士生去干绰绰有余,上头把方案定好,需要实现什么功能,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找几个产品经理分解分解,剩下的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其实到这一步离成功已经很近了,我们不要做那个程序员,我们要做那个提指标提需求的人,作一个系统级设计的工程师,也就是我们的定位。从我们实验室毕业的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做系统级的设计,不是画PCB、也不是写verilog、更不是写上位机软件,我们在实验室接受的训练是从一个项目开始,分析出需求,然后再根据需求分解出指标,之后是根据指标来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出来之后就是分析设计方案的每一个小部份是不是能达到要求,一步一步的下去,然后才是画PCB、写代码。
当然上面的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我FPGA开发做的并不是很好,程序开发做的也不是最精通的,如果真的是FPGA开发做的非常非常的好,往SOC方向也发展了很多,主打逻辑开发也没有问题,毕竟现在尖端的逻辑开发人员还是很稀缺的。
简历
怎么写简历网上已经有太多的教程了,好好的看几个,仿照着别人的来写,然后等着面试的时候被怼,然后再回来改就好了。总的来说五要素不能少:个人信息、教育信息、项目经历、个人技能、获奖信息。
面试
其实大家面试都没啥经验,下面是我的几个面试的经历的记录
奥比中光
奥比中光是在Boss直聘上联系我的,加了微信之后我和昊磊一起投的简历,顺理成章的一起面试(网络面试),奥比中光的面试非常的标准,面试流程非常的有参考价值。
一面:一面我先面的,问了很多具体的技术上,具体的细节上的工作,包括使用的探测器,探测手段等等的,这一面基本上相当于是一个初筛的过程。不过明显这个面试官对我不感兴趣,因为我做的方向不一样,我主要在气体探测器读出上做研究,而他们使用的是固体探测器。
二面:二面我就被安排在后面了,估计就是对我不够感兴趣的原因,二面的面试官就很和谐,没有问太多直接工作相关的问题了,而是问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包括电源设计、高速电路设计、FPGA开发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手到擒来的,然后就是一些具体他们的工作怎么设计的问题,相互了解。到这一步其实主要就是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了。
三面:三面是总负责人面,面试官闫总之前来过实验室参观,大概知道我们在做啥,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知道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了,也知道未来自己会做什么事情,直接面对的上级是什么样的。这一面主要的内容是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考察整个人的项目水平,毕竟人家算是一个老总也不至于再来看你的技术,技术是技术面的事情。
人力面:人力面主要是倾向于性格和背景调查,还有一些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个如实回答吧,毕竟工作还是要匹配才行。
奥比的几轮面试持续了三周的样子,总的来说还是向他们学习的多一点,也相当于一次面试的训练了,最后没去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更倾向于做研究。
禾赛
禾赛找主席要的内推,很快就开始了一轮面试,问了很多具体的FPGA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还是提问的方式,没有到手撕代码的程度,还好凭借着经验过了;第二轮面试还是考察的FPGA开发的知识,很问一些器件底层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去看看手册,知道常见的器件的原理,还要多看看Clifford E. Cummings的文章。
禾赛面完二面之后让做了一个测评,好好的做。不过我做完就没有后文了,等了两周之后告诉我没有后面的面试了,可以发offer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老总比较忙,直接看看前面的面试记录就给过了。
禾赛汇集了很多我们专业的人才,感觉是要搞大事情,个人判断工作氛围是不错的,技术上也还是比较领先的,我投的职位是FPGA开发,衡量了一下最后没去。
海康
海康威视是请隔壁实验室的师兄内推的,七月底就投了,结果到了八月底才面试,海康的面试又是另一种风格。
一面:电话面试,直接打电话聊项目,当然也是一个初筛的过程,把假的筛掉,只要项目是真实可信没有水分都没问题。不过一开始我以为他们对我不感兴趣。
二面:流水线的视频面,提前好几天拉了个群,每个人的面试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也不问具体知识,就是问问项目,出两个问题问问。可以看出海康威视是一家追求效率的公司。
三面:合肥现场面试,聊项目,聊生活,顺便也试探性看个人问题处理能力,还有看思路」、看有没有什么想法。
加面:现场加了一轮面试,面试官的级别不低,人很和蔼,也是聊天的方式,问项目,问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海康威视总的给人的映象是注重效率,我投的是成都的岗位,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我有更想去的地方就没去。
埃科光电
埃科本来是打算晚点去投的,但是HR联系上了就去面试了,简单的两轮面试,显示HR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然后是老总面,想法上不合适最后没去。
大疆
通过两轮笔试进了面试,一面还是很和谐的,面试官对我之前的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的,也了解了比较多,当然主要是从项目延伸开来考察了很多知识。二面就很难受了,首先是调整了一次时间,然后也是流水线,面试官很不客气,觉得我们做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很简单,很多很push的问题,更倾向于压力面,一定要沉住气。当然最后没有拿到offer
中电14所
一开始并没有投十四所,但是其他同学都投了,我也去投一个试试,然后被所里的一个实验室看中了,直接去面试,所里面试的住宿和车费都是报销的。到了所里直接就是部长面,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做的项目还是很感兴趣的,聊了很多项目上的问题,而且部长也是个很nice的人,相当于我们在相互面试,在面试中也了解到今后的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交谈的还是很顺利的,可以感觉得出来所里还是想要做些事情,和我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研究所的氛围不同。
在所里吃了午饭之后就去人力面试了,因为是国家单位,人力面是全程录像的,和想象中完全不同,人力面是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小伙子面我的,总的来说问题不大,回答问题要过脑子就好了。
回来之后的一天就收到了测评的通知,有一个专业机构进行测评,分成面试和笔试两部分,面试主要是考察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路,还有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没有对错之分,过脑子就好;稍微不确定的是笔试,向之前的师兄还有同一届的同学寻求了一些建议,不过我的建议还是如实回答,毕竟这份工作是自己去做,如果被性格测试筛掉了说明真的是不合适,不过在做题的时候我发现选项和自己的匹配度比较高。
等了一个多月,发offer了。
中电29所
之所以投这个所是因为在成都,一面非常直接5分钟结束,他们不太愿意招一个博士去做FPGA开发,薪资也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本以为已经结束了,29所的专家们还专门跑了一趟合肥,在合肥做了一次现场面试,问了很多项目上的问题,还有项目、对科研发展的看法。最后没消息。
没有后文的公司
- 复旦微:先是笔试通过,后来是初面也通过了,但是一直没有消息,不了了之
- 寒武纪科技: 请一个师兄内推的,初面之后没有消息了,大概率没过
- 恩智浦:投简历之后没有消息
- Intel:做了笔试之后没有消息
一点个人感悟
- 找工作还是要多投,保持自信,找工作虽难,但是总有合适的公司
- 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博士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思维方法上,当然技术面还是要过的;要是一家公司过了技术面之后还要在继续问细节的技术,说明面试官没经验或者他们压根没有想要找一个博士
- 技术是无穷的,不要再简历上写太多自己会但是又不是很会的技术
签三方一定要谨慎,三方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上面的违约金是有法律约束效力的;理论上来说,两方也是受法律约束的合同,目前还没有发现公司会追究两方违约的责任(不然公司都没法做人了)。